關於赤足跑,要先有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識:我們人類的單一腳掌有 26 塊骨頭,雙腳共 52 塊,大約佔了全身骨頭總數的四分之一,密度非常之高。這 52 塊骨頭是由許多小肌肉、肌腱和筋膜包覆與組裝起來一個功能強大的腳掌,它支撐我們行走和跑步的需求。

小時候我曾經右手臂骨折,右手臂上包石膏一個月後,拆石膏時手上的肌肉明顯萎縮無力。大家想想,我們把腳掌包在鞋子要里久了,腳掌裡的這些骨頭附近的肌肉、肌腱等組織都會慢慢弱化掉,所以使它面對衝擊時,將變得虛弱無力,或反應太慢,或耐力不佳,因而造成腳掌以上的組織在落地時變得「更僵硬」。也就是說,落地的第一道防線--「腳掌」太弱的話(穿包鞋太久腳掌內的組織就會弱化掉),小腿、大腿以及膝髖附近的組織就需要變得比較僵硬才能應付落地的衝擊,也會比較容易跑出問題。

所以,我個人認為適當的「赤足訓練」是必要的,當腳掌的結構更穩定、反應更快,才能讓身體在落地後快速做出反應,腳掌以上的小腿、大腿與關節等部分也才能在與地面接觸時比較放鬆。

簡言之,腳掌變強後(或說結構變得更穩定後),小腿與大腿、膝、髖兩關節的組織會在落地時變得比較放鬆。

反之,如果永遠只是穿包鞋(或甚至是厚底鞋)來訓練,就像是一輩子在手臂上包著石膏來生活、工作和訓練一樣,手臂上的肌肉和各種組織一定會變弱。同一個人,若一輩子穿著包鞋,跟三不五時就打著赤腳跑來跑去的腳掌相比,穿包鞋的腳掌一定比較弱,這應該不用實驗也可以確認的。

弱化的腳掌,不只會造成上述落地變僵硬的情況,也會使氣血流動變慢。道理很簡單,我們從心臟出去的血液都要流經腳掌才會再回流,所以當腳掌肌肉愈發達,回流的效率也會更好。心臟負責將血液泵送到全身,而腳部距離心臟最遠,血液回流需要克服重力。腳部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就像幫浦一樣,協助將血液送回心臟,因此才會有「腳掌是人的第二個心臟」的說法。

此外,有些厚底跑鞋會強調「緩衝性」,但我們要知道緩衝只能發在「腳掌」上,同樣速度下,不會因為厚底就減緩脛脛骨、膝蓋、腿部、髖關節或下背的衝擊力,衝擊力不會因為穿了什麼鞋而變小,它單純只是讓腳掌變舒服而已。也因為太舒服,所以反而會鈍化知覺,使許多沒有經過技術訓練的跑者,在跑姿走樣時而不自知,由於腳掌被跑鞋保護得太好了。

適當的「赤足訓練」是必要的,但這邊要強調:赤足跑是一種「練法」,不是「跑法」(練法≠跑法)。因此,赤足跑多遠、多快都不是訓練目標,它只是手段,只是一種訓練的工具。若「只練」赤腳跑,又太過極端了,跑鞋有其保護性與功能性,在某些情境下還是必須穿跑鞋訓練,但在赤足情況下進行力量訓練或赤足跑訓練對現代人來講也是絕對必要的,尤其是在現代人一生當中幾乎都穿鞋(為了舒適或為了禮貌)的情況下,更需要特別加強鍛鍊腳掌的力量。

若你從未進行過赤足訓練,首先,①可以先找一段安全的地面開始用赤腳走路,走路覺得腳掌沒有任何不適後,②可以開始進行赤足原地跑,接著③可以進行超慢跑,但前提也是在不痛的情況下才行。所謂安全的地面,一開始可以先選擇在自家的地板上,從原地跑開始(腳掌先不要拉太高,最高先不要超過腳踝),第二步可以選擇草地或學校的操場。

當你慢慢練起赤腳跑的能力後,不只腳掌會變得精實強韌,你也會開始體驗到跑步的另一種樂趣。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